【环球新视野】当心!要品尝春天的味道 食用这些野菜可能会中毒
进入春季,万物焕发生机,各式春季野味也纷至沓来。香椿、藜蒿、蕨菜、野芹菜等春季野菜都已上市,“走”向市民餐桌,丰富了舌尖上的味道。
然而还有部分市民喜欢到野外采摘新鲜野菜、菌类等,这些野菜、菌类如果食用不当有食物中毒的风险。
↓↓↓
(相关资料图)
野菜“身世”不明风险高
市民游客在野外(含小区绿地)、公园内采摘的野菜,其生长环境和过程均不可控,“身世”不像人工种植的蔬菜那样可追溯,食用有很大的安全风险。
比如,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生长的野菜,富集了一定量的重金属,大量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。
又比如,长在路边的野菜,可能长期被汽车尾气侵害,含有高含量的致癌物多环芳烃。
许多公园和小区为控制观赏性植物的虫害或清除其周边野草,会定期喷洒除草剂、杀虫剂等,普通市民很难辨别自己采摘的野菜是否浸润过这些有害物质。
专家还指出,采摘、食用野菜其实有较高的植物学门槛,有些有毒植物的长相酷似野菜,没有经验根本看不出来 ,希望缺乏相关知识经验的市民不要“瞎掺和”。否则,很容易导致腹泻或中毒。
草头和白车轴草(右图)很相似,虽然白车轴草也可以食用,但常作为药用,所谓“是药三分毒”,当成草头这么大口大口地吃总是有风险的
即使清楚野菜的来历和安全性,也不建议市民过多食用野菜。 多数野菜性寒、味苦,吃多之后容易引发肠胃不适。
部分野菜含有可致敏物质,某些体质特殊的人群大量食用后,可能出现皮肤瘙痒、红肿等症状。
一些野菜加工时,如果没有充分用清水浸泡、开水焯烫,本身的天然毒素没有去除干净,也会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。
荠菜和蒲公英(右图),乍一看很难分辨
不擅自采食木耳、野果
除了野菜,一些绿化规模较大的小区还可能有木耳和野果,同样建议不要擅自采摘和食用。
上海林业部门的专家表示,木耳是寄生在树木上的真菌类食物,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所寄生的树木。如果树木有毒,那么木耳的生长过程多多少少会吸收树上的毒素。
比如香樟木,含有烷烃类、酚类、烯类和樟醚等成分,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,所以香樟木上的木耳不能食用。
就算是没有毒素的树木长出的木耳,刚采摘时,也不能食用,因为其含有一种名为“卟啉”的物质,食用后,可能引起皮肤瘙痒、红肿,甚至产生皮疹、水泡、水肿等症状。
只有木耳经过充分晾晒后,卟啉在阳光下分解,再经过泡发和清洗,才能放心食用,整个“去毒”过程需要一定的食品加工经验。
而野果并没有太多食用价值。专家表示,未经驯化的品种可能有毛刺、味道显得比较涩,未成熟时可能含有令人过敏的物质;而驯化过的口感、外形会改善,令人体不适的物质也会减少。
垂丝海棠的果,酸涩到“怀疑人生”,胃溃疡及胃酸过多患者忌食
在自然界中,有些野菜有毒,如蕨菜,本身就含有诱癌物质。还有一些野菜长得像我们平时吃的蔬菜,很容易被误食,如野芹菜、曲菜娘子、野生地、石蒜、断肠草等,误食后可致食物中毒。因此,对于不知名的野菜以及生长在污染环境的野菜,大家千万不要采食。
每年都有因采食野生蘑菇而中毒的病例。大家不要以为只有花蘑菇才有毒。
其实,仅凭外观来看,很难完全判断出蘑菇是否有毒,很多毒蘑菇长得不一定“花”。对于无法辨别品种的蘑菇,大家一定不要采食。一旦误食,轻则引起胃肠、皮肤和精神等异常,重则导致死亡。
新鲜的黄花菜中含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有毒物质,尤其花蕊中含毒素较多,食用后可引起中毒。中毒症状为恶心、腹泻、头痛、口渴,重者甚至出现昏迷。新鲜的黄花菜经过蒸煮、晒干后方可食用。
瓠子、丝瓜、黄瓜、葫芦等葫芦科蔬果,在特殊条件下会产生葫芦素。葫芦素是一类发苦的有毒物质,即使经过加热处理,这种毒素也很难被破坏,人食用后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。因此,如果感觉这类蔬菜味道发苦,就不要食用了。
所以,“吃野菜”当个段子就好
不要真的去食用哦
来源:综合健康中国、老年健康报、新闻晨报
编辑:高飞
责编:李颖